近期,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溝通協調,揚州漆器廠終于順利迎回一對雕漆花瓶。據悉,該對花瓶為上世紀70年代初創作,后出口美國。去年出現在美國一個收藏市場,經確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宇設計,老藝人梁國海雕刻,與揚州現代的經典雕漆花瓶《松鶴牡丹》為姐妹瓶,這對花瓶同樣以松鶴為題材,所不同的是與菊花畫面相結合。

 作品選用獨特的蒜頭瓶造型,瓶身肚大腰圓有聚財的美好寓意。“瓶”取諧音“平”,表達了平平安安的美好祝愿。作品的主體刻畫了四只仙鶴在悠閑的享受生活的場景,寓意長壽而安逸的生活。 說到這里,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花瓶的創作者與設計者。創作者之一就是著名的老藝人梁國海。

梁老的工作照
梁國海(1902-1974),揚州漆器廠創始人之一,江都縣人。祖、父輩均從事漆器制作業。15歲時曾在揚州孫鑄臣漆器作坊學徒,主要學習雕漆技藝。由于天賦較好加之勤奮好學,使他在年輕時就成為技術尖子。1929年后,由于社會政局動蕩不安,梁國海放棄了雕漆事業回鄉務農。1955年, 揚州市人民政府受中央指示,挖掘地方傳統手工藝,尋找到梁國海。二十多年的磨難沒有消磨掉梁國海的斗志,他積極投入到畢生所熱愛的漆器事業中,為新中國揚州漆器工藝的恢復尤其是揚州雕漆工藝的傳承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57年9月,作為老藝人代表出席全國第一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 梁國海的雕漆技藝,秉承傳統的同時敢于創新。在創作題材上,他勇于突破傳統雕漆產品趨于民俗化的特色,大膽引進姜璧等人新的設計風格,注重山水、花鳥的寫實技法,對揚州雕漆的藝術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他技術嫻熟,雙手均能嫻熟用刀,是雕漆技藝的多面手。尤其是薄意浮雕的手法運用出神入化,其雕刻手法圓潤光潔、不露刀痕,圖案細致、層次清晰,于渾厚天然中寓秀麗的文雅之風韻。代表作有紅雕漆掛屏《梅花高士》、《韶山》、大掛屏《百萬雄師過大江》和蒜頭瓶《松鶴牡丹》等,合作作品雕漆嵌玉《和平頌》(原名《和平之春》)、《喜鵲登梅》 (原名《鳴喜圖》)曾陳列于人民大會堂江蘇廳。

張宇大師工作照
花瓶的設計者叫做張宇,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老藝人梁國海已經年近古稀的時候,出生于1944年的他還是三十歲不到的年輕設計師。但14歲便已進廠的他也已經從事漆藝工作有著十來年的時間。曾經在不同工種學藝的經歷讓張宇在從事設計工作時更加有的放矢,再加上家學淵源極為深厚,讓他的設計也充滿了一定的文人氣息,頗受梁老的認可。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接觸,梁老開始逐漸選用他的畫稿進行創作,蒜頭瓶便是代表之一。 據張宇大師回憶,在最初設計蒜頭瓶的時候,設計了很多的畫稿,就包括牡丹、菊花等,后來因為菊花的題材出口并不是很暢銷,最多也就做了三兩個,出口后就沒有再做,更多的是選用松鶴牡丹的題材。 看到這對回歸的蒜頭瓶,張宇大師也非常激動。摸著花瓶上光滑圓潤的菊花瓣,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充滿創作激情的年代,看到了梁老一絲不茍的拿著刻刀在雕刻的場景。




而為了更好的記錄那一段歷史記憶和傳承,揚州漆器廠決定將其中一只作為永久收藏,另外一只則留給有緣人士用來收藏。期待您前來品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