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石鑲嵌,揚州漆工沿用清代貢御稱謂稱“周鑄”。揚州骨石鑲嵌工藝的前身是《鬃飾錄》記錄的“百寶嵌”。揚明注:“有隱起者,有平頂者
。”百寶嵌地胎也有兩種:一種是硬木擦漆胎上的百寶嵌,如晚明百寶嵌名工周柱制“紫檀木百寶嵌圓硯盒”;一種是做灰漆胎上的百寶嵌,如現代揚州的骨石鑲嵌。 揚州骨石鑲嵌工藝主要用于制作漆屏風、漆櫥柜等。其選用的石料有: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和昌化石、內蒙葉臘石等,貝料有:蚌殼唇邊、夜光螺、鮑魚貝等,骨牙料有:牛牙板、牛肋骨、象牙等,木料有:紅木、黃楊木等。工人根據材料性能因材施藝。如牛角、黃楊木要順絲切片、順絲雕刻,石料則要避讓裂剝紋理,鏤空精細的嵌件宜手工下料,較硬的材料如蚌殼、石料宜先用砂輪磨出高低,再用壓砣雕刻;透明嵌件反面要墊色,木、骨嵌件要煎煮顏色,以彌補天然色彩的不足。夜光螺鮑魚貝珠光燦爛,往往用于高檔骨石漆器上的點綴。

骨石鑲嵌三折地屏《極樂圖》 揚州骨石鑲嵌漆器成品配色柔和,腴潤如玉,構圖層次井然,美感淳厚清新。設計要求與老山玉鑲嵌漆器設計要求相同,惟配景可較老山玉鑲嵌漆器稍微繁復。20 世紀50年代以來,揚州生產了許多骨石鑲嵌優秀作品。1982 年,喬啟迪設計,劉永昌、陳禮義、王志恒等制作的“骨石鑲嵌《極樂圖》三折地屏”是揚州骨石鑲嵌漆器史上的經典作品。釋迦深紅的袈裟、觀音潔白的衣衫....石料無不經過反復精選,大佛華蓋用了留榫嵌、下樁嵌、鑲中嵌多種技法,頗見功力,漆繪的翔云將分散的人物統一在祥 瑞的氣氛之中,紅木鏤雕屏座起伏卷折,繁縟精美,牙板雕魚龍浪花,渦線流暢圓婉,整體效果豪華富麗,是揚州骨石鑲嵌漆屏風工藝史上最為富贍的作品。

骨石鑲嵌圓臺屏 揚州骨石鑲嵌漆器的傳統風格是具有簡約裝飾風的寫實。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金漆鑲嵌工藝中的“矯嵌”、“包鑲"等技法傳人揚州,于是,揚州高檔骨石鑲嵌屏風出現了向高浮雕甚至局部立雕發展的傾向,屏風做厚,做重,耗費石材數以噸計,甚至要動用起重機搬運。而屏風上的鑲嵌圖畫,是浮雕與繪畫的結合,鑲嵌不去配合畫面已經固定了的透視關系而去追求立體和真實,勢必與畫面透視發生矛盾,鑲嵌部件越高,越騰空,與畫面透視的矛盾就越大,同時帶來技術的高難度。隨著骨石鑲嵌漆器銷售的滯郁,“矯嵌”、“包鑲”等耗費石材的高難度技術終于告停。現代,揚州漆器廠,嘗試做一些薄、輕、小的骨石鑲嵌小擺件、家具、裝飾畫、折屏等,得到市場好評。

骨石鑲嵌家具

骨石鑲嵌屏風 |